“幫青蛙過馬路”- 小青蛙的導護媽媽

image001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4日舉辦的動物平權巡迴講座「幫青蛙過馬路」中,講師施芬如向聽眾介紹青蛙的外觀。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提供

記者 李娉婷/報導

「喜歡動物,你不可能不去關心環境」,在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日前舉辦的動物平權巡迴講座「幫青蛙過馬路」上,講師施芬如說道。從一位流浪動物志工到在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地區發起「幫青蛙過馬路」活動,施芬如說,一切的起始點都是出於「關心」,她喜歡青蛙,進而在觀察青蛙時看見了牠們的痛苦、看見了環境的問題,因為無法忽視,所以起身行動。 

2008年時,喜歡青蛙的施芬如做為「菜鳥志工」,第一次和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一起到橫山鄉大山背做青蛙調查,但卻看到了與她想像中截然不同的畫面:短短30公尺的馬路上,就有上百隻台灣特有種「梭德氏赤蛙」的屍體,其中還可以看到許多母蛙已成熟的卵。

image002

被輾斃的母梭德氏赤蛙。 取自「幫青蛙過馬路」專頁

記錄下存活與死亡的梭德氏赤蛙數量後,施芬如心中出現了許多掙扎,「如果我們只是記錄青蛙屍體就走了,那我真的是愛牠們嗎?」施芬如說,過去在救援流浪動物時,她會帶牠們到動物醫院、盡力救治,但面對受傷的青蛙,她突然發現自己完全無能為力,這之後,她不斷地詢問自己「我們還能做什麼」。

「生態廊道」雖然可能有效,但卻緩不濟急,最後施芬如與志工們想到了「幫青蛙過馬路」的方法,發想起點正是幫小朋友過馬路的導護媽媽!

image003 

志工們將梭德氏赤蛙護送到溪中。 取自「幫青蛙過馬路」專頁

施芬如說明,梭德氏赤蛙是「山中隱士」,只有在秋天繁殖期(10月)時會從平常居住的森林大規模遷徙到溪流交配,但在大山背,山林整治開發後,卻有一條筆直的馬路擋住了牠們的去路,就算青蛙順利穿越馬路,往往在路邊水泥護欄邊又功虧一簣,好不容易越過道路的護欄,還有溪流的水泥護坡等著牠們,一趟求愛之旅,硬是被人類開發轉換成了死亡關卡。

「當小青蛙的導護媽媽」雖然原始,但很有效,自2009年起,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開始幫青蛙過馬路活動,以過去的調查資料,將需要「導護」的路段分為8區,每區長度100公尺、有3個崗位,在繁殖季期間,每晚都有志工排班,觀察青蛙是否試圖橫越馬路,如果沒有來車、青蛙安全無虞,就不去干擾,如果有,就輕輕地用網子把牠罩起來,放到溪流邊有植物的地方。

image004 

等待另一半出現的公梭德氏赤蛙。 取自「幫青蛙過馬路」專頁

在這之後,荒野保護協會陸續還推出了「跳吧!梭德」繪本、募集梭德婚禮的祝福、設立小心青蛙路牌,以教育宣導的方式擴大保護行動。此外,過去大山背地區有許多路段使用除草劑,也在不斷的溝通下,逐漸以人工除草取代;2012時,荒野保護協會更是取得了在地居民的支持,讓護蛙行動真正的「回到當地」,平日由豐田村社區居民護蛙,假日則開放大眾幫忙。

「愛台灣,就從愛青蛙開始」施芬如說,有青蛙的地方就是好地方,因為青蛙必須在自然的環境中才能生存,人們營造了很多對自然眾生非常不友善的環境,卻毫無所覺,就像為了保護行車安全而建立起的水泥護欄,她希望透過幫青蛙過馬路,能讓更多人意識到山坡地開發對自然的破壞、讓更多地區開始「仿效」,幫助其他同樣受到道路開發傷害的動物過馬路。

 image005

大山背地區的溪流經過「整治」後,水泥護欄成了青蛙成家、回家的一大阻礙。  取自青蛙小站電子報

此外,施芬如希望大眾可以開始重視「工程的必要性」,多年來,政府投入大量經費持續進行「野溪整治」,就連蘭嶼的溪都躲不過,美麗的溪流被封上了高高的水泥牆,擋住了許多野生動物的生路,但有多少是真的具備「防災」效果?在專業之外,有多少「野溪整治」是基於人類的習慣性?

最後,「希望原本覺得青蛙噁心的人,可以看到青蛙的可愛」施芬如說。就像她自己對青蛙、對其他動物,人們通常要先覺得動物可愛,才會進而想要保護牠。

原文出處:“幫青蛙過馬路” 小青蛙的導護媽媽

JoomSh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