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透過這則作品,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獼猴的處境,
在趕盡殺絕之外,有更多豐富的思考方向,
也藉著這個機會,填補日常接觸的媒體未能說完的故事。
記者 譚竹雯、蘇思云、陳柏文、廖家慧 高雄報導
棲地動物生而自由,但是因為人類的慾望迫使動物遠離家園,被人類禁錮終生圈養於動物園或是當成家中寵物玩賞,使牠們承受莫大的苦難。另外一方面由於人類對土地的開發利用,與動物的活動空間重疊產生衝突,導致用毒鼠藥、鳥網等方式,對動物產生極大的傷害與死亡。我們將透過多元的教育管道,提升民眾與棲地動物相處的保育觀念、營造人與動物友善共處的關係。未來並期望能夠透過與保育組織之間的合作串連,協助受難的動物重回自然家園,或者是經過我們轉介,將失去求生能力、甚至嚴重傷殘的動物,送到保護園區安度餘日。
希望透過這則作品,讓更多人知道臺灣獼猴的處境,
在趕盡殺絕之外,有更多豐富的思考方向,
也藉著這個機會,填補日常接觸的媒體未能說完的故事。
記者 譚竹雯、蘇思云、陳柏文、廖家慧 高雄報導
紀錄片隨同林金福老師的腳步,在壽山地區做近距離拍攝及觀察,故事描述人猴的特殊關係與情誼以及幼猴新生命來臨與成長學習過程。最後以獼猴遇到的挑戰與棲地破碎造成的影響,以呼籲對生態保育的重視。
林老師:「假如可以多改變一個人錯誤的觀念,多改變一個人對臺灣獼猴的錯誤認知,那麼我們的付出就值得了。」
國立水族館的行為反映社會大眾的價值觀,也對於水族館產業有示範性指標性的效果。然而,位於熱帶的台灣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從2002年開始,陸續引進10隻來自北極的白鯨,但目前僅存三隻,自2006年取消白鯨秀以後,也反映娛樂內容無教育意義、不符合國立館場的宗旨,而每次白鯨死亡事件都一再反映出該館環境、醫療等條件不良,已成為圈養白鯨不當的最佳範例之一。
獸醫與野生動物專家團體在2014期的《應用動物福利科學》期刊發表最新研究,譴責遭非犬貓寵物產業視為一般而已的駭人的動物死亡率、虐待以及疾病傳播風險等問題。
摩洛哥舉行一場針對未來商業捕鯨許可的國際性協商,在本週宣告破局。反捕鯨國家如阿根廷,拒絕接受日本減少而非終止其南極與太平洋海域捕殺數量的折衷方案。
從事自然農法的王貴仙,不僅友善土地,不灑農藥、不施化肥、不噴除草劑,他也不用農藥毒鳥、鳥網捕鳥和鞭炮炸鳥,而以價格便宜又不破壞生態平衡的老鷹風箏驅鳥,其種種作為呈現出對天地萬物的尊重與守護大自然的生生不息。
第 3 頁,共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