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O.Wilson)提出「親生命假說」(biophilia hypothesis),主張喜愛親近大自然與動物是人類的本質。這個觀點從日常生活中,可從年幼的孩子們身上證實,幼兒的目光看到狗、貓立即被吸引住,主動親近接觸動物。即使是成年人,也會在生活中直接或間接保有與喜愛的動物連結關係。
人類與動物關係(Human-Animal Interactions, HAI)發展,有始以來存在著人與動物彼此相互依賴的關係。隨著時間推移逐漸轉變,如「寵物」(Pets)演化為「同伴動物」(companion animal);「飼主」(Owner)演化為「同伴動物的父母親」、「同伴動物的家人」;越來越多人們成為「動物的守護者」,為「人類中心」思維對「動物權益」尊重的進化。但,無法迴避的是,「人類中心」思維仍然以強勢的姿態,存在於人類對待動物「理所當然」的關係中,如:用打罵懲罰狗兒,造成狗兒更嚴重的行為問題,又因無法解決,把狗兒關籠或遺棄;如又如許多休閒動物農場,利用孩子親動物的天性,讓父母帶著孩子去參與騎馬、餵食等消費動物的行為,變成利用動物娛樂我們,失去喜愛親近動物天性的本質。
為此,TAEA動平會透過舉辦講座,提供大眾新知識與新觀念,提升人與動物關係再進化的動能。講座將規畫系列主題,如:理解同伴動物行為、情緒,不用打罵的新方法、解決問題Q&A,期讓家庭的動物透過正向學習,獲得適切的規範,更適應家庭生活。 如:民眾遇到街貓、浪狗時的適切行為,社區與街貓、浪狗成為互惠互利的關係,動物們成為守護犬、貓,回饋社區安全、減少老鼠繁殖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如何保護孩子們喜愛動物純真的天性,選擇不讓外界誤導孩子們,成為消費、剝削動物卻宣稱學習生態教育場域等等的主題。期盼透過系列講座,提供民眾進一步思考人對待動物的態度,以及動物的處境,進而創造人與動物關係的再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