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護牠也尊重牠——保持人與蝙蝠間的社交距離

 
作者:何郁庭(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台灣動物平權促進會基於宣導人類由己出發,包容各個物種和平共生的動保觀念,於2020下半年推出《物種與共生》系列講座。第四場【知蝠惜福——蝙蝠、環境與人類】講題,邀請到蝙蝠研究領域深耕十餘載的台北大學陳湘繁助理教授開講,陳湘繁老師用珍貴的照片介紹台灣的各種蝙蝠,並分享歷年來跟「蝙蝠」交手的大小故事,除了詳盡介紹蝙蝠的生態特性外,對於人蝠共處、保護蝙蝠族群,以及自然環境議題等,也有相當深入的討論。
 
2fd016c0-782d-11eb-ab77-86c2d6686bff aedb5
許多地區的植物仰賴蝙蝠授粉,蝙蝠的存在對生態系影響重大。 圖片來源:pixabay(CC0)
 

蝙蝠在人們眼中的形象

講到蝙蝠,你會想到什麼?儘管人們不容易見到晝伏夜出的蝙蝠,但牠們的形象卻常被人加以使用,陳湘繁列舉蝙蝠在人類文化中的各種象徵意義,舉凡在暗中伸張正義的「蝙蝠俠」、中式建築常出現的蝙蝠木雕裝飾,都顯現了牠們的正向意涵。蝠,與幸福的「福」同音,因此在中國的習俗上,若同時出現蝙蝠與鹿,代表「福祿壽」,也就是一個吉祥如意的象徵。不僅如此,陳湘繁也藉由吸血鬼吸食年輕女子血液的恐怖故事,順勢向聽眾提問:世界上真的有吸血蝙蝠嗎?實際上,吸血蝙蝠的確存在,但不是出現在故事地點羅馬尼亞,而是出現在中南美洲。

 

敏銳的耳朵,是蝙蝠的超能力

真實世界中的蝙蝠,跟人們以為的形象和圖騰相當不同,牠們有極為靈敏的聽覺能力,對環境的敏感度也很高。

許多人都知道,蝙蝠利用超音波定位,但是,很少人知道蝙蝠超音波是相當晚近的發現,時間甚至還不到五十年——過去人們一直以為蝙蝠靠著人類聽不到的極低頻聲音在夜空行動,直到幾十年前哈佛博士班的物理所研究生與其他研究人員用偵測器測試,才知道蝙蝠發出的聲音是人類聽不到的高頻音波。

人類的聲音大約10千赫上下,且只能聽到20千赫以下的聲音。大蹄鼻蝠可發出的音波約50-60千赫,小蹄鼻蝠約120千赫,有些蝙蝠甚至能發出200千赫的超高音波,比人類的聽覺範圍高出3倍、6倍,甚至是10倍。

軍方使用的聲納、雷達,原理和蝙蝠一樣,都是使用超音波偵測物體;雷達與聲納機器都相當龐大,但是偵測的精準度卻不如一隻小小的蝙蝠。蝙蝠利用超音波,能偵測到2-3毫米的昆蟲,這是人造儀器至今遠遠無法達成的,因此,人類世界仍不斷在這個領域中摸索,「我們都是在模仿,先去了解蝙蝠為什麼做得到,再去思索人類要如何依樣畫葫蘆去達到相似的境界。」對於仿生,陳湘繁下了簡單精闢的見解。

 

台灣的蝙蝠有哪些?台灣的蝙蝠住哪裡?

台灣約有三十餘種蝙蝠,是哺乳動物中最多的一類。陳湘繁表示,當她還在大學就讀時,台灣紀錄的蝙蝠種數僅19種,由於蝙蝠都居住在隱密的地方,早年的研究中,除了家蝠和可能帶原病毒的蝙蝠外,研究並不多,直到這幾年本土研究人員開始投入,才陸陸續續發現新種。其中,更包含了早年被認為是渡瀨氏鼠耳蝠(Myotis formsus watasei)的金黃鼠耳蝠(Myotis formosus flavus),兩者的翅膀圖案相同,以往認為金黃鼠耳蝠只是地區性的變異,但牠們的鼻子上並沒有兩個黑點,耳朵邊緣也沒有黑色的黑圈,經過長久的觀察後,才發現是不同的種類。

 612eca90-782d-11eb-bbfa-af05ec868986 48ff1
 金黃鼠耳蝠。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鄧豐洲(CC BY 3.0)
 

蝙蝠的命名方式相當直白,「摺翅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的翅膀很長,收起來之前須要先折疊;「台灣大蹄鼻蝠」(Rhinolophus formosae)就是台灣特有種;「台灣小蹄鼻蝠」(Rhinolophus monoceros)跟大蹄鼻蝠一樣,鼻子上有一個像馬蹄的構造,不過體型更小,體重僅有5公克左右。

蝙蝠有些獨居,有些群居,不過大多住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早期的防空洞、礦坑廢棄之後,也會有成群的蝙蝠進駐。陳湘繁分享了一則老故事,苗栗鯉魚潭水庫下方有維修用的隧道,有一天長官巡視時,發現地上有許多蝙蝠大便,生氣訓斥員工沒有清潔環境,並在隧道外面蓋了一扇密封的鐵門,想不到兩三天後再進去,看到裡面有幾百隻蝙蝠屍體在隧道中,原來,蝙蝠早就住在這裡,但是被鐵門密封導致無法外出覓食,才發生這樣的憾事。

 

能傳粉也能抓蟲——蝙蝠覓食好處多多

大部分的蝙蝠以昆蟲、果實,甚至是花蜜為食,許多水果也仰賴果蝠幫忙授粉,陳湘繁舉例,被稱為「水果之王」的榴槤,最重要的授粉媒介就是蝙蝠,牠們的減少,對榴槤產量的影響非常大,此外,蝙蝠在森林裡扮演重要的傳花授粉角色,不光是幫忙傳粉,食用果實的蝙蝠,也會散播植物的種子。

吃昆蟲的蝙蝠種類也相當多,依據蝙蝠體型大小不同,攝食的昆蟲大小也有相對應的差異。蝙蝠可做為優秀的生物防治手段,一隻蝙蝠每天平均約可吃下100隻昆蟲,若用一個族群30萬隻蝙蝠估算,牠們能吃掉的昆蟲數量相當可觀,利用蝙蝠除掉不利於農業的蟲類,可以大量減少各種殺蟲劑的用量,殺蟲劑殘留對環境的影響很大,也有不可預期的後遺症,讓蝙蝠吃蟲,或許是最能維持自然生態平衡的作法。

 

保護動物也保護環境,讓美麗景象永存

蝙蝠象徵福氣,早年位於雲林水林鄉的一座三合院,每年清明節都會有成百上千的金黃鼠耳蝠飛到正廳的樑下,到陳湘繁造訪時,大約還有兩、三百隻,但時至今日卻只剩下個位數。撿拾當地蝙蝠的屍體做檢驗後,才知道蝙蝠體內的農藥含量遠遠超標,由於水林鄉附近都是農田,田裡灑完農藥後,蝙蝠又吃了田裡的昆蟲,才在體內累積大量的農藥。陳湘繁感嘆地說:「上一代看到的自然景象,我可能沒有機會去欣賞到,我看到的,我的下一代也看不到。」

當新冠肺炎的疫情甚囂塵上,許多民眾開始對蝙蝠產生恐懼,陳湘繁表示,民眾需要了解「動物的身上一定有我們不認識的病毒」;人類身上也有動物不認識的病毒,這些病毒或許對人類無害,卻可能對動物致命,因此,和野生動物維持「社交距離」,讓雙方保持距離,是「保護我也保護牠」。

 

別讓偏見成為加害動物的理由

這個年代不論是網路資訊,或是民眾對於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的觀念都已經比早年要提升不少,但對如蝙蝠、蛇這類動物,還是很容易因為不了解而害怕、抱持偏見或恐懼,也鮮少有人會想去主動認識牠們,任何一種動物的生存都有其價值,哪怕是不討喜的蛇或蝙蝠,我們都應該善加對待,而不是殘忍加害才是。

 
原文出處:
動物當代思潮-Yahoo論壇
愛護牠也尊重牠——保持人與蝙蝠間的社交距離

 
JoomShaper